2012年4月9日

異鄉人周記﹕柏林鄰里 親密關係

出處 : 明報 via 香港雅虎新聞

明報 - 2012年4月8日星期三


【明報專訊】自出自入 「不問自取」


回到家時肚子很餓,於是我便打開雪櫃,本想翻熱昨晚吃剩的半碟菜。怎知,那碟菜竟然失蹤了,環顧四周,連電飯煲也不見了。當然,不是有餓賊闖進我家。我拿着鄰居的門匙,到他家自顧開門。電飯煲果然在那裏,可憐那半碟菜已被吃光吃淨。既然沒飯菜可吃,便「不問自取」,吃了這個鄰居放在桌上的麵包,算是一個補償吧。


我記得在很久遠的童年時,我們還不是和鄰居很相親熟落嗎﹖媽媽師奶們會一起打「衛生麻將」,孩子們在樓下打波玩捉迷藏,連附近的士多也是老街坊。從何時起,鄰居們開始關上大門鐵閘,大家愈來愈疏遠,頂多只會說聲「早晨」或「得閒飲茶」﹖或許大家都忙於工作,早出晚歸,再沒閒情和鄰居打發時間。


反而在柏林,我又重遇這種親密的鄰居關係。我可以很大聲很自豪地說,我認識全幢樓的每一戶家庭。實情是,柏林的大部分百年舊樓和戰後新樓都只有五層高,每層有三戶,都沒有電梯。例如我住的那幢五層舊樓,有兩戶家庭把兩個單位打通,全幢樓便只有13戶。每天上落樓梯兩三次,總會碰着一兩個鄰居閒扯一翻。鄰居做了蛋糕拿來一起吃,小孩們互相探訪玩耍,有要事時總能把小孩放在鄰居處照顧一兩個小時,當然他們亦可以借去我家的電飯煲。


前兩天我和小女孩去吃雪糕,付錢時才驚覺錢包不見了。正當着急地在背囊和外套的每個外袋或暗角裏尋找錢包或零錢時,女孩已大口大口地吃雪糕。我十分尷尬地告訴店員我沒有錢,他卻笑着說﹕「不要緊,你下次才付錢吧,你又不是不再來吃雪糕。」我又是道謝,並說我不要我那支雪糕了,然後便匆匆拉着女孩的手走出人龍,讓出空位。怎料,店員追出來,把一支雪糕遞給我,說下次才計。這下子讓我想起童年時,屋企附近的辦館士多為街坊托送大米和石油氣,一時間沒錢也可以欠數一陣子。


街坊小店 在消失中


可惜,我家住的一區舊樓近年翻新,外貌很是華麗光鮮,當然租金亦隨之不斷上升,附近很多由東德年代開始經營的舊式街坊小店捱不住而關門,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又一間再一間的sidewalk cafe。全街一列的咖啡店無疑地營造出十分優皮中產的悠閒氛圍,但卻說不上有什麼本區特色。雜亂無章的文具店、親切的蔬果店、平實的大嬸理髮店等等都總是叫人懷念。


在香港的朋友,我相信你們也有相同的感受吧。


文、圖﹕阮志盈(香港人,現居柏林)


有感:;:筆者說既小時候生活我都過過, 雖然窮窮地住公屋, 但係大家開曬門, 小朋友在走廊一齊玩, 家家戶戶都好熟~~
"你唔得閒幫你揍住先啦!" "煲左湯呀, 一齊飲丫" 到宜家同呢班街坊都有聯絡, 搬走之後既鄰居真係無兩句! 人情味真係好神奇~~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